在新征程上写好这份新的答卷,离不开科学理论指导。
儒家孟子所说的人皆可以为尧舜,并不是成为尧、舜那样的人,做尧舜那样的事,而是实现以尧、舜为象征的圣人境界,因此孟子提倡尽心、存心之学。很清楚,儒、道、佛的心灵哲学,都是从存在的意义上解释心的,即认为心是一种精神存在。
正是这一点使它们同西方哲学区分开来而成为中国哲学。本心等等作为道德心或良心,具有形上意义,它的实现就是境界。本心就在欲心之中,欲仁则为仁,欲利则为利,但有层次之分。实相即一实谛,亦名虚空佛性,亦名大般涅槃。目的即方法,方法即目的,最高境界的实现是现实的,又是永无止境的,这就是它的辩证法。
但这所谓自然不是与人相对的自然界,更不是机械论的必然性或因果律之类,它只是自然而然、没有任何目的或意志之义。道家老子虽以自然之道为其最高境界,但他有很强的现实关怀,决不逊于孔子。中国传统哲学,至少是主流派哲学则认为,人的心灵从根本上说是完善的、自足的,或者用王阳明的话说,是完满自足的。
禅宗所说的真如、实在,便是佛教的最高真理,但必须明心见性而后得。从柏拉图的理念到康德的物自体都是如此。反过来说,只有打通内外,破除物我,取消主客,合一天人,才有所谓境界。中国的性理则与此不同。
中国自古诗哲不分家,很多人的哲学思想是通过诗的语言(包括隐语、比喻、意象等等)表达的。总之,中国哲学所说的心是上通天道、天德的,心与世界本原或本体是相通的。
所谓诗人和哲学家,处在同样的文化背景下,具有相同的思维方式与人生关切,因为他们都没有离开人的问题与思考。这就是中国哲学的体用观。所谓境,当然不能脱离客观存在而谈论,离开客观存在,并无所谓境。后来有很多人采用了这个说法,以认知理性与实践理性区分西方哲学与中国哲学的不同特质。
与其说他是谈论客观世界的存在问题或宇宙论问题,不如说是感叹人生更为确切。他们的哲学语言决不是纯粹概念或逻辑的语言,而是充满人生体验的。康德认为,道德情感并不能通向自由意志。中国哲学所追求的真理境界,是指生命或人生的真谛,它不是在对象认识中获得的,而是在体验和直觉认识中得到的。
中国哲学也讲思,但它决不会这样讲,它只能讲近思(孔子语)、慎思(《中庸》)、睿思(《洪范》)、反而思之(陆九渊语)等等。只心便是天(程颢语),因此,人不需要到心灵之外去找什么实体或原型,全部问题都要在心灵中解决。
西方的宗教哲学也是以终极实体为最高存在。相较之下,王国维的境界说虽然是讲词学,却更符合中国哲学的精神。
无本体即无作用,无作用即无本体,进而言之,无本体即无功夫,无功夫即无本体。我们对那些单单依据感觉、以往的意见、偏见、传统或某种权威而确定的知识都必须持怀疑态度。他的心灵九境说想包罗一切哲学,而把中国的所谓天德流行之境说成是最高境界。因为这是实现天人合一境界的重要方法。因为心和性是联系在一起的,性则是人之所以为人者。四、横向超越与纵向超越 在上一章我们讨论了如何超越的问题,现在讨论超越的特点及性质问题。
比如寻求外在的实体、实在(甚至包括现象学所说的事情本身、事物自身),无论是本体实在、观念实在(具有普遍性、客观性),还是经验实在,都有明确的对象或客体,而心灵与对象总是处在主客对立之中。人生问题、生命问题不是单靠概念分析能够解决的,它必须深入人的情感意识之中,切入生命活动与实践之中。
而是关心人的情感的自我调节,由此得到满足,其结果是不断提高人的心灵境界。一、两种出发点 一个基本的出发点是,西方传统哲学认为,人的心灵并不是完美的,因此不能在心灵自身中解决所有问题,必须在心灵之外找到一个对象或原型,因此有所谓实体说、原型说。
[12] 精神体验理应包括情感体验。他的困惑就在于,用西方哲学的标准研究中国哲学,就会遇到麻烦。
不仅要做,而且要真下功夫,要进行修炼,才能完成这一使命。中西哲学具有共同的问题,但是解决问题的方式有所不同但他在晚年,重新肯定心灵的存在(即仁)及其直觉的重要性,同时又赋予认识以新的意义,以克服中国传统哲学之不足,应当说,这是一个很大的突破。就美学意义而言,同天境界也就是乐天境界,它不仅是一种理解和认识,而且是一种体验和快乐,是一种最高的精神愉快。
只要为公,讲物质利益也是合于义理的。天地境界不仅是四境界中的最高境界,而且是冯友兰先生的境界说的最后完成。
在建立境界说的过程中,他也是从认识的意义上提出和讨论问题的。我不相信高尚的心灵境界是同现代市场经济相冲突的。
冯友兰先生从他的新儒家的立场出发,提出了一个解释。他明确论述了宗教与哲学的区别,指出天地境界不同于宗教境界的地方在于,宗教是建立在信仰之上,天地境界则是建立在知解之上,宗教以上帝为宇宙主宰,天地境界的人则自觉其我就是宇宙的主宰。
但从另一种意义上说,这也是他的特点。这个不同,实际上包含着哲学即人学与科学即认识的不同。[15]《新原人》,第290页。这正是他不同于其他新儒家的地方。
正因为这种境界建立在最深刻的知解之上,即建立在理性主义精神之上,所以它又不是宗教崇拜和信仰,而是人的自觉。大全与另一个重要概念道体有相似之处,但道体是从流行说,表现为运动和变化,大全则是从存在说,它是永远存在的,它就是永恒。
梁漱溟是反对宗教的,认为儒家不需要宗教。所谓才或习,就是指人的自然之性,即具有生物学意义。
他所谓社会,虽然包括了所有类型的社会,但就实际内容而言,则是指近代意义上的工业化的社会组织,而不是以家庭为本位的自然经济的农业社会。天地境界是从一个比社会更高的观点看人生。
© 1996 - 2019 入不敷出网 版权所有联系我们
地址:大宋村